iMe娛樂CEO周嘉海:中國演唱會市場的機遇和未來

隨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眾在休閒娛樂的消費支出比例也在持續增長,其中音樂相關產業作為重要的娛樂領域在版權正規化的大背景下迎來了新的繁榮。近日2018小鹿角·中國音樂財經博覽會就於4月13日在北京圓滿落幕,百餘位音娛產業大咖的參與和分享展露了行業的生機。

除了熱門前沿話題,本次會上關於大型演出這個行業“老者”領域的轉型和未來的探討博得了業內的廣泛關注。眾所周知,國內實體經濟近年經歷了從電商衝擊到電商瓶頸最後電商實體線上線下結合共榮的轉變,所以國內演出市場現在面臨怎樣的痛點,機遇又在哪裏?iMe娛樂集團首席執行官周嘉海先生在會上的深度剖析為我們提供了可貴的觀點、思路。

iMe娛樂是一家總部位於中國北京的亞洲跨國娛樂集團,在亞洲12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團隊以及諸如BIGBANG亞洲巡演這樣的大型項目經驗為周嘉海談及內容的專業度和前瞻性奠定了基礎。

l 到現場看演出的人越來越多,但音樂消費仍相對奢侈

雖然中國的演出市場隨經濟大環境的不斷向好高速增長,但在中國內地(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平均看一場演唱會的一張門票價格佔到人均每月GDP的17.24%,而美國是1.81%、日本3.11%、英國2.87%。周嘉海認為音樂消費在國內比起勢頭大熱的電影行業仍然相對奢侈的,國內一場演唱會演出的平均價格大約600元人民幣,而日本、歐美等發達地區,平均價格大約200元人民幣左右。這個數據也許不夠準確,但基本反映了國人音樂消費的壓力。也就是説,在中國買一張演唱會門票花的錢,在歐美可以買3張。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來源於歐美和國內觀眾對於演出的欣賞習慣有所不同,歐美觀眾會主動通過樂隊官方網站、音樂雜誌、音樂網站等方式查閲演出消息,去欣賞音樂節、觀看演唱會是他們一種享受人生的常規生活方式。

當然歐美的演出商、劇場方也會通過各種途徑去做宣傳,比如宣傳單頁,但是力度遠沒有國內演出商大。為了彌補國內大眾對音樂消費的市場教育的暫缺,國內演出商在宣傳上下的功夫越多也就間接增加了票價成本。

l 粉絲經濟時代讓主辦方從幕後到台前,衍生品市場可期

根據艾瑞發佈的《中國音樂粉絲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音樂粉絲中,“90後”佔據將近94%,“學生軍”則有80.7%,而掌握粉絲的動向,是我們舉辦一場成功演唱會的基礎,這迫使主辦方必須從幕後走到台前近距離的去接觸瞭解粉絲羣體。通過粉絲性別與年齡分佈、學歷及地域分佈、星座分佈、情感狀態分佈、喜愛的音樂風格、付費行為、終端使用情況等各個維度來描繪出粉絲的畫像,精準的利用粉絲營銷推動偶像效應。

粉絲經濟一直都是文娛產業一個熱門的話題,它究竟是演唱會的收入支柱還是偽命題?周嘉海認為,粉絲經濟才剛剛開始。在收穫粉絲前,首先必須非常懂得粉絲要什麼,懂得服務粉絲。偶像會服務粉絲,粉絲會消費有情感溢價的商品。當粉絲願意為你消費時衍生品市場大有可期。

演唱會收入主要有招商和票房兩部分,並且賣票依然佔主要部分。不過在未來依靠演唱會、音樂節自身的造血能力來支持它的可持續發展,這才是關鍵,也是真正的良性循環。而就像電影衍生品的發展空間一樣,演唱會衍生品的市場還遠遠未被開發。好萊塢、日本、韓國衍生品的銷售額都佔到經紀公司收入的七成以上。中國2016年整個演唱會票房35億左右,周邊產品的售賣不足一成,將來很可能有百億級的爆發式增長。

l 觀眾要求不斷提高,演出市場的完善轉型離不開資本

客户是企業的上帝,演唱會的上帝就是龐大的粉絲羣體,盡最大的可能滿足粉絲的需求,是演唱會行業的立足之本。想要讓粉絲買單,就需要行業尤其是主辦方不斷轉型不斷完善才能跟上粉絲更迭產生的時代變化。其實一直以來觀眾對演出的要求一直在提高,從最初“我愛的偶像能來就很開心”,到希望現場有最佳的視聽體驗,甚至演出外的附加服務和專屬內容。需求的拓展註定會讓演出商在全方位發展的路上在跨界的途中撞到未知和挫折,而資本的介入可以更好的幫助演出行業交互資源形成跨界完成轉型。

最後周嘉海還分享了iMe娛樂集團這12年的未來計劃,作為中國三大大中型演唱會主辦機構、亞太地區演唱會行業的領導者,將致力於推動音樂營銷模式的發展創新,依託粉絲營銷打造娛樂演出鏈式經濟,完善泛娛樂生態的佈局。他説25年的行業直覺讓他篤定中國速度對世界的衝擊力,只要抓住時代的機遇,緊隨發展脈動,我們必將鑄就有生命力的行業樣本,讓中國的演出行業成為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暫無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關於星關係 | 聯繫方式 | 服務協議 | 隱私政策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香港繁體版 | 臺灣繁體版 | 中文简体版 | | 娛樂今日新鮮事

Copyright © 2018 河南圖靈實驗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備案信息:豫ICP備17015470號-1